时间:2025/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zzbb/myjd/m/

致敬——“5·12”日记(2)

年“5·12”地震期间,我从5月15日通讯恢复后,写过一系列日记。此后,又陆续与此写过一些相关的文字。“5.12”十周年之际,特整理部分篇章,以表达对浙江温岭这家人的敬意和谢意。

宋光明(德阳)

(写于年6月1日)

身边的朋友们对温岭同事帮助4个孩子的事情感慨万千。

今天一大早,我就收到一个孩子母亲的短信:“燕平姐家里几姊妹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一到温岭就招待了两次,每天带孩子们游览。六一儿童节,她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很多礼物。我们却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

孩子能送到温岭,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充满了谢意,同时也含有歉意。

到了温岭,孩子的生活安顿了,不再受帐篷生活的煎熬,无论对学习、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好处,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社会温暖、民族的温暖。能有这样的机会,谢意是肯定少不了的。

但家长的本意,是不愿意给他人和社会增添太多麻烦的,面对这种帮助,歉意也自然存在。特别是温岭的关爱愈多,谢意和歉意愈会同时增长。

不过,谢意是需要表达的,那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对奉献者最起码的情感表达和回报。与几个家长在物质基础上考虑的答谢不同,我设想了如下的答谢方式:

——给燕平的单位——温岭农行写感谢信。以这边家长所在单位或家长的名义写均可,这样让单位知道燕平的善举。但是,如果燕平不喜欢这样做,该怎么办?所以,又考虑在她不愿让单位知道时,就让4位母亲给燕平及她的家人写。

——告知媒体做节目。前前后后的情况加起来,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媒体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会不会影响燕平的生活和工作呢?要知道,有的媒体宣传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此而给主人公带来的麻烦,也不可小觑。

——在离开温岭时认她为亲,一定要在离开那里时才能这样。好处是,由于异地的这次关心,让孩子们更加有理由去搞好学习、健康成长。因为,这次经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任何教育都有意义的,只有使自己更棒,才能对得起亲人。今后呢,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络,也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份情感,使这次帮助成为永久的记忆。几十年后的这种情感,回想起来更感人,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燕平,这都是一生的珍藏。可是,这样一来,几个孩子不是要让燕平操更多的心吗?

这份谢意,真的是难以表达。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只有一步一步地看了。

此时,我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大恩不言谢。是啊,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完美,什么样的方式又能表达此情呢?愿朋友们有更好的办法。而我呢,暂时只有掩藏在心里,等待恰当的时机出现。

/征稿启事/

时间如白驹过隙,距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快10周年了。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尤其是那些人、那些事,虽然时隔多年,但仍如在眼前,总有一种想与大家分享的冲动和感动。

我们为您提供一块分享的领地,您可为大家讲述地震中的那些人和事,也可讲述这10年中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那些人和事。不须太讲究文字和行文结构的技巧,通畅即可。感人的故事,再平凡的文字也有力量。

我们将在封面新闻APP上开设“5·12”10周年特辑,发布您的文章,部分文章还可刊发在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上。在封面新闻上一经采用,都会奉上稿费的。

投稿信箱:huaxifukan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3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