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民科,是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一个简称,搞研究并非是科学家的特权,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几十年以来,从来不缺少爱好科学的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是工人、是商人、也有可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这些游离在科学体系外却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民科,外界对民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民科的存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有人则认为民科只是一群不务正业,天天空想的幻想家。

民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不缺少浑水摸鱼的南郭先生,但也有真知灼见者,年,这份真知就降临在了一个普通人身上……

站在大学讲台前的打工青年

年6月的某一天,物流工人余建春本该待在他的工位上完成工作,但他没有请假,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公司。

公司一般不允许工人请假,所以余建春的行为就按照旷工处理,当天的工钱连带着全勤都一并没了,但余建春此刻显然并不想担心这个问题,他来到公交站,搭乘路公交,再转地铁1号线,从地铁口出站后,他又搭乘21路公交车,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浙大附中。

转了两趟车,赶路就用了一个半小时,但余建春丝毫没有感到疲倦,因为在前几天,他受到一位浙大教授的来信,信中邀请他去浙大讲课,而当天正好是他赴约的日子。

一个是平平无奇的快递公司工人,一个是声名在外的浙大教授,这两个人的人生本来应该毫无交集,但正是因为余建春在数学上的一个巨大发现,让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年中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数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它看起来没有科学那样的繁琐,它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试剂,也不需要豪华的实验室,它的入场券仅仅是一张纸和一支笔,但它偏偏又是所有科学的地基,如果没有数学,任何一门实验,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无法得到合理的展开。

由于数学的门槛低,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便选择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上“深耕”,只是很多人本来就没有经受过专业的训练,加之自己也不是什么数学天才,于是就将科学搞成了伪科学。

但是许多人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支撑对数学的研究,许多伪数学家总是给人一种“半壶水响叮当”的感觉,他们不按常理出牌,还喜欢胡搅蛮缠,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根本不成体系的理论天天往教授的信箱投,最终变成几毛钱一斤的废纸。

这也成了民科招致许多人厌恶的原因。

一开始百废待兴,教授们很欢迎热爱科学的人去尝试摸索,但时间久了,教授们发现自己收到的东西只是一堆学术垃圾,不能对现有的科学起到丝毫帮助不说,还会耽误自己审核的时间,于是教授们也看开了,对待这些满天飞的信件,选择彻底无视。

余建春的信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寄出的,年前后,他突然在数学的世界中发现了几条规律,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这几个猜想存在的可能性,于是他将自己的推导过程写了出来,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占满了整个页面。

当时的余建春漂泊无依,从学校毕业后他就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地各处辗转,干着没有门槛但薪水微薄的工作,但在业余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

当他发现了这几条规律后,每到一个城市,他便将这些写着推导结果的信件发往各个名校教授的信箱,北大、清华、同济、复旦等名校都在他的投稿之列。

可想而知,由于教授们对民科的不信任,余建春的信件都石沉大海,直到他将这封信丢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的信箱,这一次,他终于等来了回信。

一开始蔡天新教授也以为这封信又是哪位“民间科学家”寄来的“惊人发现”,在此之前,他已经收到很多次“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之类的信件。

但当他打开过后,却发现上面只有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和一个“余建春”的落款,这样实诚的内容立即就引起了蔡天新教授的注意。

在仔细看完了这封信件过后,他给余建春写了回信,在信中他称余建春为老师,并邀请他来到浙大给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讲讲这几个激动人心的发现。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余建春旷了工,转了几趟车来到了浙江大学,来到了这个他从来未踏进过的高等学府。

当天他只穿了一件非常普通的灰色格子衫,他站在讲台上,台下是蔡天新教授,和他手下的三名博士生,一名博士后,还有数论专业的一名副教授,而今天,这些人全都是余建春的学生。

余建春显得有些拘谨,他拿着粉笔的手微微发抖,但是一在黑板上推导起过程,余建春就立刻沉浸在了数学的世界里,紧张和焦虑一扫而空。

“从上午10点半一直说到12点,我推演了自己在信件上的五个发现,那些东西我已经烂熟于心,数字和公式都在脑子里,根本不需要看讲稿。”

而在这五个发现中,蔡天新指出了其中的两个亮点:

一个是“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还有一个是高次同余式的一系列推演。

余建春发现的判别准则能以更高的效率在一定范围内找出符合条件的卡迈克尔数,国际数学界也对这种新算法大为赞赏,密苏里大学数学家WilliamBanks曾说:这种算法一经确认,即可成为卡迈克尔数领域的一大重要发现。

——因为在此之前,人们通常会使用费马小定理来判定卡迈克尔数,用这样的方法寻找卡迈克尔数非常迟钝,而费马小定理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卡迈克尔数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百年的历史问题。

尽管在余建春发现这个准则的时候,也有相关的论文发表了这一成果,但余建春使用的公式与那些论文完全不同,故而他的发现也有其自身的价值。

由于余建春没有经受过系统的训练,这导致他的论证过程不够规范,不能作为学术论文进行发表,蔡天新教授于是决定将余建春的公式收录在他即将出版的英文著作中。

蔡天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余建春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硕士水平,而余建春的发现,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破解了百年世界数学的难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余建春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隔天中午,蔡天新教授在自己的微博上肯定了余建春的成果,赞扬了他的求学精神。

一位出身普通的农民工在知名大学的讲堂为教授讲课,这样的反差一下点爆了所有媒体,各路记者纷纷慕名而来,他们将手中的话筒对准余建春。

——比起余建春的发现,他们更为关心这位工人过去的故事,以及他为何会拥有这种数学天赋,人们更关心的是存在于余建春身上的这种反差和矛盾。

在余建春断断续续地讲述中,人们得到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

余建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由于条件有限,他的数学课只上到职高,职高读完后余建春考上了一所大专,但他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是与数学完全没有关系的动物医学专业。

但他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逐渐发觉自己对数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初三的时候,他学到一个数的0次方是1,他便好奇一个数的1/2次方是多少,当时还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但当他将他推测的结果和教科书后面的内容一比对,发现自己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余建春对数学的学习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一种直觉,很多时候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公式是怎么来的,他也很难去理解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当记者提及此事的时候,他只得无奈的笑笑,说他对数学的感觉全靠猜。

大专毕业以后,余建春便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他干过服务员、保安、工人,残酷的社会让他感到难以适应,他很少能将一份工作干满三个月,一路兜兜转转,但在辛苦打工的同时,他也没放弃对数学的热情,下班回家后,余建春便在出租屋里对着草稿纸写写画画。

他至今都记得推导出公式的那个日子,那是年4月的一天,他和堂姐在家里一起摘茶叶,前一天余建春刚计算出了一个式子,在摘茶叶的时候,他的心思依旧在这个式子上。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天空开始下雨,他们也采完了茶叶,堂姐将茶叶包好拿走了,得到空闲的余建春立刻拿出草稿纸在上面推演起来,一推就有了这个结果。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不断投稿的余建春被许多高校无视,最终获得了蔡天新教授的青睐,蔡天新称赞他为人踏实专注,只钻研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光是这一点就要比其它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好太多,对待数学,余建春拥有一种理性而执着的精神。

余建春在接受采访时,当记者问起他自己认为自己算不算民科这个问题时,余建春摇了摇头表示否定,他说他还达不到民间科学家的水平,仅仅是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

而谈及这些年感到后悔或遗憾的事情,他说只有一件,那就是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抓住机会,现在学历太低,没有一个好工作,搞研究更是不可能。

成家——余建春的烦恼

尽管如此,登上浙大讲台的余建春还是一夜成名了,成名以后的他尽管还在车间干着一天十几小时的工作,但许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1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