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2日9时35分,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机组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这座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全球首个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向正式启动运行、实现并网发电迈出关键性一步。作为我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王大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年1月7日,王大中院士(右二)等在高温气冷堆总控室听取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教授(右一)的汇报。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年,王大中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年,着眼于国家对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品学兼优的王大中成为该系的首批学生。 年,清华向上级提出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千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建议获得批准,基地选址在北京市昌平山区,工程代号“”,这也是清华核能研究的摇篮,被清华人亲切地称为“号”。这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工作,参与了“号”的建设,在此一直成长为清华核能科研力量的领军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高科技前沿领域的“”计划,并选定在生物、信息、能源等7个领域实施。王大中作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最初阶段的论证。在“”计划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启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并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就取得了8项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年,国家批准立项,在“号”建设一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这为如今高温气冷堆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优选堆型。“固有安全性”是高温气冷堆最突出的特点。堆型用材与设计的自身物理机制保证了即使在严重事故下不采取任何人为和机器的干预措施,反应堆堆芯也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量外泄。 除了是一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还曾经有一个身份——清华大学校长。从年至年,他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总体办学模式和思路。9年内,清华成立了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在校园里,王大中以其谦和的为人和朴素的作风受到师生们的爱戴。他会在上下班的路上,倚着自行车听一名教师向他反映系里的情况,也会在清晨6时就到图书馆调研,帮助学生们解决早晨进馆拥挤等问题。 清华至今还流传着“一张澡票”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学生洗澡拥挤的现象日益凸显。一位清华学生给校长信箱写信,说同学们要送校长一张澡票,邀请校长共进澡堂。有的人觉得,这只是戏言。但王大中得知后,很快带着副校长以及规划、财务等部门负责人走进澡堂,现场办公,当即决定对学生澡堂分批改建和扩建。不到一年,清华浴室改扩建工程相继完成。 年,王大中离任。当年毕业季,清华毕业班学生强烈要求和王大中合影。学校相关部门发出通知后,很短时间就有个班级、近5千人报名。 (原标题:王大中“号”走出的核能专家)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6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