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鲁迅没有发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或许邵洵美不会招致那么多的批评,两人的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或许,在当代人得眼中,邵洵美会是一位功成名就得作家、富甲一方的才子。邵洵美也不会在临终前对鲁迅的批评耿耿于怀。当然,已然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接受后来者的假设,它只会以既定的路线行进。 邵洵美的祖父是晚清著名的地方大员邵友濂,官至正一品。盛宣怀看中了邵家显赫的身份,于是将自己外孙女盛佩玉嫁给了邵洵美。年,邵洵美出生了。这对邵家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为了庆祝邵洵美的降世,邵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外祖父盛宣怀也命人送来了贺礼。可以说,邵洵美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公子。 与民国时期的花花公子不同的是,邵洵美很少被传出花边新闻。在美国期间,除了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有过短期的同居生活外,几乎没有任何绯闻。相较于其他富家公子,邵洵美算是不近女色的人物。 婚后的邵洵美一直沉浸在读书、写诗、做文章、编杂志办书店的忙碌中。他结交的是徐志摩、陆小曼、郁达夫等文艺界的名流之士。如果邵洵美的文艺情结不那么重,或许也不会招致鲁迅的厌烦。年8月20日,邵洵美在《十日谈》旬刊第二期发表了《文人无行》。邵洵美在这篇文章里公开讽刺左翼文学家都是一群无资本的无业游民,是一些靠着“一支笔,一些墨,几张稿纸”混饭吃的“可怜虫”。 邵洵美的文章自然说出了一些实情,当时很多文学青年居无定所,整日梦想成为文坛新秀。因为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一些青年多自称为左翼作家,邵洵美批评的正是这些“文学青年”。即便邵洵美这篇文章针对的不是鲁迅,但作为左翼文学精神领袖的鲁迅看到后依然感到被冒犯。 于是,鲁迅先生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拿来主义》,在这篇被选入课文的文章中,鲁迅讽刺邵洵美说: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笔下的这个“他”说的正是邵洵美。因为鲁迅在文坛的的位和影响力,邵洵美在人们心中被蒙上了阴影,人们开始纷纷指责邵洵美不劳而获,仰仗父辈的隐蔽,十足一个败家子。自此,很多报刊、杂志已不愿再接收邵洵美的文章。 但事实上,鲁迅对邵洵美的批评和指责多是想象过度,在一些内容上也并不准确。 鲁迅指责邵洵美说“邵家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做文学资本”。邵家在邵洵美英国留学时,因为家中的一场大火,经济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妻子的陪嫁也并非传言中的那样丰厚。而邵洵美“文学资本”的来源,多是他的稿费以及一些私房钱,为了能够将他所爱的文学事业持续下去,他一直做着贴钱的工作。 妻子盛佩玉在她撰写的《盛氏家族、邵洵美和我》一书中记载,邵洵美办杂志、开书店都是赔钱的买卖,没有一样是赚钱的。为了能够维系书店和杂志的日常运行,邵洵美不断写作投稿,有时还会变卖家产。邵洵美所做的这一切,除了让一些文学青年获得了名气和赖以生存的稿酬外,他自己一无所得。 邵洵美出书并不是为了赚钱,最初只是为了出版自己和朋友的书籍。第一批书印制完成后,邵洵美十分不满意书籍的印刷质量。于是,他千方百计地购置了中国第一台进口德国印刷机,自己开办了印刷工厂,专供自己的书店和杂志使用。 由于过于注重书籍印刷和装帧的质量,一本书的成本往往是他人的两倍甚至三倍。这让邵洵美的钱财如流水一般,到最后,他不得不变卖妻子的金银首饰和陪嫁的田产。鲁迅只看到了邵洵美挥金如土,靠着祖宗基业生活的一面,却忽略了邵洵美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年以前,邵洵美的文学作品充斥着唯美和颓废,俨然一副英式贵族的派头。这与家国动荡,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环境不符。也难怪鲁迅先生会对这样一位“绅士”提出批评了。然而抗战开始之后,邵洵美的文风发生了转变,一改往日的唯美,变得尖锐了。说到底邵洵美也是一个坚定地爱国主义者。 随后,他第一时间给政府的高官朋友写信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奔走,可惜最终他并未收到任何回复。之后,邵洵美便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抗日救国。 抗战期间,邵洵美主动参加救护会,动员青年踊跃报名空军,以实打实的态度参与到抗战进程中去。为了能够宣传抗日活动,邵洵美利用自己的出版社,创办了抗日杂志《自由谭》,刊登抗日作品,呼唤民众参军救国。 《论持久战》海外版的发行,邵洵美出了大力。在他秘密完成《论持久战》英文版的翻译后,冒着生命危险,投递到外国人的信箱里。《论持久战》在海外发行之后,迅速在海外形成风气,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都曾阅读过。基于邵洵美翻译的《论持久战》,又相继出现了其他语言版本,在海外引发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年春天,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前夕,胡适来到邵洵美家中,邀请邵洵美跟他一起前往台湾。在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邵洵美拒绝了胡适的邀请。这一别,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亲朋好友。 解放后,邵洵美最贵重的资财恐怕要算那台进口的印刷机了,这台印刷机陪他一路走过风风雨雨,抗战时期,为了让它免于落入日本人之手,邵洵美借助他美国朋友项美丽的关系,将印刷机从上海抢送出去,这台印刷机可以算是他的“宝贝了”。 文学界里都知道邵洵美有一台进口印刷机,能够印刷出高质量的书籍。上海宣传部门的夏衍,这天找到邵洵美,提出希望购买这台印刷机的想法。虽然多有不舍,但为了给新社会建设出力,他还是二话没说地同意了。 这台印刷机被卖了五万元,在邵洵美看来,这五万元的巨款似乎可以成为他“翻身”的本钱。他想用这五万块折腾一下,于是他扩展了他的书局,但因为某些原因,被报刊批评的体无完肤,最终也不了了之。之后,邵洵美又打算做生意,但因为不熟悉经营之道,又赔了一笔款项。前前后后,邵洵美赔光这笔用了两年。 花的快并不代表邵洵美是一个败家的人,相反在拿到五万元之后,邵洵美专门分出了一部分,用来资助经纪商窘迫的朋友,这些资助朋友的钱财,邵洵美从来没想过要回来。他总是这样的单纯而乐善好施。 邵洵美用半生帮了无数人,他却没有料到晚年的光景如此凄凉。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邵洵美开始四处找工作,可是没人会相信曾经的“富家公子”会认真工作,因而处处碰壁。迫不得已,邵洵美又开始了他写稿赚钱的生活,但因为鲁迅的批评文章,已经没有报社愿意接收他的稿件。 邵洵美本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人,他的《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诗二十五首》等诗歌曾经是民国时期竞相诵读的作品,诗歌的功力并不比徐志摩等人差。只因为鲁迅的文章,他的文名因此走向没落。在邵洵美的妻子看来,丈夫一向不会做人,假如没有鲁迅的那篇文章,他们也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正在邵洵美的境况逐渐不堪之时,昔日的好友陆小曼前来拜访。这让人人避之不及的邵洵美十分感动。感动之余,邵洵美不惜花了大价钱为陆小曼备了一桌酒菜。已然贫困潦倒的邵洵美花“将珍藏的古董白色寿山石印章变卖”,凑了一桌酒席。 年,52岁的邵洵听闻弟弟邵云骧在香港重病,需要钱救命。情急之下的邵洵美想到了美国的项美丽。当初邵洵美曾借给她美金,他委托叶灵凤给项美丽写信,请他归还钱财,用来给弟弟治病。 然而邵洵美因为这封信,被以“美蒋特务”的罪名逮捕,关押在监狱之中,家中所有的财物都被查抄一空,邵洵美真的是一穷二白了。在监狱中,邵洵美一度怀疑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了,很有可能会死在监狱之中,他对狱友说: 鲁迅先生听信谣言,说我有钱,我的文章都不是我写的,像清朝花钱买官一样‘捐班’,是我雇人写的。我的文章虽然写得不好,但不是叫人代写的,是我自己写的。 可见,当时的邵洵美对鲁迅先生仍然心存芥蒂。 四年后,邵洵美出狱了。因为无家可归,出狱后的邵洵美不得不和儿子挤在了那间10平米的小屋子里,但仍然需要为了一口饭而不停地劳碌奔波。身体越来越糟糕,他又要四处筹钱看病。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邵洵美被安排在一个为出版社译书的岗位。但随着那场运动的到来,这个工作也没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将祖上传下来的书籍变卖。卖书是文人所不耻的事情,但为了活命,他没有办法。 在邵洵美给妻子信件写到: 今日是23日,这二十三天中,东凑西补,度日维艰。所谓东凑西补,即是寅吃卯粮。小美的十元饭钱用光了,房钱也预先借用了,旧报纸也卖光了,一件旧大衣卖了八元钱。报纸不订了。牛奶也停了。可是依然要付两元,因为要吃到半个月才不送。烟也戒了。尚有两包工字牌,扫除清爽便结束…… 全然是一些为了生存而做的小事,不像是曾经的官宦后人。 年年初,在贫病交加之际,邵洵美离开了人世,年仅62岁。走的时候没有穿寿衣,因为买不起。走的时候什么也没留下,唯一留给儿子的是元的欠款。妻子没有来送他最后一程,因为:她拿不出路费。 邵洵美已去世17年后,直到年,才被平反。 除了诗歌爱好者,现在能有几人记得这位精彩卓艳的才子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34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