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概括题如何踩点

一、基本原则

说到踩点,可能大家都会想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照着阅卷标准对点就行了么?随便找点学生就能阅卷。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小题这么咬文嚼字,那为什么大作文要像高考作文那样发散呢?反正每种说法都能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甚至还编出一些无中生有的理论。申论阅卷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但严谨不代表死板,严谨是为了更加灵活,否则就会变成天马行空。公考的目的是多层次选拔人才,阅卷的标准首先是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丰富而具体的,点只是载体。那机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其实申论和面试的大纲已经说得很明白,而且这个标准一直都没变过,也是做好各行各业的标准。所以不要把申论的阅卷和期末考试对答案等同起来,我们作答时要体现出符合人才标准的能力和素质,简单机械地堆点只会让我们本身具备的能力大打折扣。

现在的培训市场把概括题讲得很死板,考生也已经认为对点就是真理,这对才开始备考的同学是极具误导性的。从单个点来看,每个点都会根据表达的准确性有得分范围,这个准确性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从结构上来看,一道概括题该如何去分类、每个点的内部有没有结构,都要根据题目和材料去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看,如果对材料的中心和层次把握不好,也会影响踩点的准确性,就算单个的点踩准了,整体看起来也只能是勉强合格。我们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好像同样是人,都有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但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有的是中国人、有的是美国人。就单看一个部位,不同的人差别也很大,也有美丑之分;组合到一起更是千差万别,有的单看不错,组合起来就怪怪的;同样一个组合,可能改变一个局部,整体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概括题的阅卷标准是具体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存在规律性,但如何去制定标准肯定是有规律的。

最初的阅卷标准肯定是出题人确定的。在阅卷的试评过程中,专家组会在标准中加入一些新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在试卷中出现较多、和原词意思相近且合理的,所以阅卷参考的点是一个意思而不是词或短句,越靠近原意分就越高。点也不会平均赋分,一般答到的人越少分就会越高,思维中规中矩或者习惯用套路的人,是很难拿到高分的。现在网上流传出许多阅卷标准答案,五花八门、难辨真假,如果每个答案都是平均赋分,那多半都是自己编的。阅卷标准中点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直接罗列的是三五个左右,有分类的一般也不超过十个,太多会影响阅卷的速度和准确性。

每个点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可能需要一个、两个、或三个部分表述有逻辑地合在一起。如果这些部分表述都在一个句子里,且逻辑通顺,准确表达了含义,这就叫完全踩准了。如果几个部分表述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关联,就肯定会扣分的。如果答案里这个点的部分表述都不全,那就会继续扣分。这个原理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属于语文基本知识,也证明了机器批改是完全不可取的。

很多同学可能会在意到底写不写总括词。有的点写好总括词会让表述更准确,有的却不用去写。这个问题其实不用纠结,也不用先入为主。我们根据题目和材料的具体情况,用精准的语言、通顺的逻辑去表达,把“带头”的、概括性的词自然地放到前面,让整句话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就行了。“自以为是”地写个总括词虽然不会扣分,但也不会加分,没有太大的意义。有的同学认为反正多写不扣分,就尽量多地去踩散点,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假如有三个关键词,你只是机械地罗列,而别人是具体地阐释,最终差别是很大的。你肯定是低分,别人可能就是满分,也就是说踩点肯定有分,但也可能只是一分、而满分是五分。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多写不扣分就去浪费字数,申论的字数可以说是非常精确的。总之一句话,我们就正确地锻炼能力、正常地做题,不要舍本逐末地去寻求一些虚无的技巧。

有的题可能还存在结构分。答案是否要分类、是否存在次序,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每道题写个总括句、主观地分几个类就叫结构。我们只需要根据题目和材料的逻辑,在字数范围内把答案写清晰即可,不要自作聪明地乱划分结构。在点都一样的情况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答案肯定分更高,再加上整体的逻辑和语言对分数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整体观照分。

最后说一下大家关心的字迹,其实只要能清晰地辨认,字写得差不存在被落井下石,字写得好也不会雪中送炭,但可能会锦上添花。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去练习一下,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只要字不是太差,就不用花时间去刻意练字,每次练习申论时认真写好就行了。

二、例题解析

我们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例题。江苏省年省考申论第一题,这道题要看全材料,我们对材料进行了缩写,大家也可以自己先做一下。

给定资料列举了诸多影响我国家庭幸福的事例,请对这些事例背后深层次原因作出归纳与概括,并作简要说明。(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楚。篇幅不超过字。

材料1:解释中国梦和家庭幸福的关系,没有事例。

材料2:为了事业远离家乡,无法看望父母,影响家庭团圆。

材料3:农民工住宿条件艰苦,十几平米住十人,有的是夫妻两人也只能混住。

材料4:事例1,城中工矿棚户区属于危房,群众住宿简陋;事例2,一位城市家庭主妇,由于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烦心事,向街道信箱写信也无法得到解决。

材料5:陆女士定居B市有绿卡,其女儿上学却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公立学校,高考也只能回到户口所在地在海南,却遇到规定没有学籍不能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材料6:孟佩杰从小家庭极其艰难,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唯一收入是养母的病退工资,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她婉拒了。

材料7:“镉大米”、“奶粉掺假”、“假羊肉”、“地沟油”等问题,让群众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719.html

------分隔线----------------------------